讲述人:
王丹,1900年01月生,中共党员,就职于湖北广播电视台,工作8年,担任主持人、记者、编导。曾获"宣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好新闻奖""中国人大新闻奖""湖北新闻奖""湖北五一新闻奖"等荣誉。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王丹一直战斗在一线,她作为第一批记者深入发热门诊、隔离病区,进入ICU病房近距离手机拍摄危重症患者做气管切开手术,十多次出入新冠肺炎定点收治医院,多次出入红区。去医院报道出现腹泻、发热等症状自我隔离后,又主动申请回到工作岗位。她一直在一线用镜头见证希望的诞生,为全国人民传递着打赢这场抗疫战中国人的信念和信心,彰显着抗疫战里中国人的家国情怀、责任与担当。
6月3日,3522vip浦京集团官网刘明洋教授主持的“业界精英进课堂”网络课程邀请到了湖北广播电视台记者王丹,分享她在武汉疫情期间的采访经历。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王丹一直战斗在一线。在本次的课程中,她围绕自己在整个疫情期间采访的所见所闻与心态的变化,向同学们介绍了她在湖北的一系列采访报道的经历与感悟。
“心态的转变”
二月中上旬,武汉人整体处在一个压抑难过的状态里,大家不知道如何去走出这种困境。转变是从二月下旬开始的,随着全国救助力量的到达、疫情逐渐好转,武汉人的心态渐渐走向平稳。外人很难真切地体会到这种转变,但对于从1月21日就一直坚守在报道第一线的王丹来说,这种变化是她最能真实地感同身受到的。
王丹在网上看过一张图,在她看来,那张图代表了武汉人坚韧的心态:从最开始的恐慌、不知所措过渡到镇定平静,再慢慢到收获成长,自我检视,比较理性看待这次疫情,做到科学防疫,然后积极投身于自己所在的领域、去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个转变的过程大概是一个月左右。
“就我观察到我身边的武汉的这些朋友。我觉得这对于每一个生活在这个地方的人心态上的影响还是非常大的,也算是一种很大的收获。”
“要把重要的信息传递出去”
1月21号,武汉设立了发热门诊。1月22号一大早,王丹便约了几个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的医生,打算做一期科学防疫、澄清谣言的采访报道。那时她明显地感觉到整个武汉弥漫着一种比较恐慌的情绪,但大多数武汉人对于疫情的了解是十分匮乏的,网上谣言肆虐,一时难以分辨真假。王丹最初便是想做这样一个科学普及的报道,但当她走入中南医院时,发现和自己想象的完全不同了。
医院里的情形不同以往,人数暴增,许多人都在等待着检测,人人脸上都是慌张。
这是疫情期间王丹工作量最大的一天,原本只是一个单纯谣言辨别、科学防疫的“小”报道,变成了紧张又重要的“大”报道。在这一天,王丹记录了湖北省首例使用Ecomo治愈的患者,这个消息引起了全国的关注,安稳了人心,更坚定了信心。当天七点半时,王丹又将自己在医院的所见所闻、医生患者状态在演播室以和主持人对谈的形式同大家分享。这次对谈让她上了热搜——“湖北广电主持人戴口罩”。很多人因为这条热搜隐约感受到了疫情的严重性,一些年纪大的老人也开始注重戴口罩。
对于呼吁大家戴口罩这件事,王丹并没想到会上热搜,她只是单纯觉得,这其实也是媒体人的责任。“当你有机会发声的时候,一定要把自己认为重要的信息传递出去。”
“那一刻,第一要做的是报道”
1月23日,武汉宣布封城。当时大家最关心的一点是核酸检测的问题。于是王丹围绕核酸检测做了一系列新闻,他们去了当时武汉日检测人数最多的一个火眼实验室,一天便可检测万人份核酸。
得到消息到去赶到现场采访之间隔了很短的时间。实验室之前并没有接待过媒体的采访,王丹和负责人大概磨了八个小时后,对方才松口可以接受采访。
与最初去医院采访不同,这次王丹感觉自己的紧张,随着对这次疾病了解的深入,害怕也无形中在积累。一边与对方交流一边在流汗,但真正到要直播时,各种情绪一消而散,“那一刻只想着怎么尽快报道出去。”
同样的感受也发生在“应收尽收”大决战那晚,那一天,最后一批危重症病人要连夜转运进定点医院。王丹和同事接到这个事情时已经是下午,来不及多想便前往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
那天让王丹最受触动、忍不住流泪的是一个场景:原本她曾出镜来教小朋友做好保护、防止烫伤的应急场所,那天晚上全部被堆满了成人的纸尿裤,隔离衣,防护服物资。
“短短几个月时间,你意识到所工作所生活的地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在那种状态下,王丹也很清楚地明白,这种时刻下是无法任由情绪宣泄的,因为还有更多要做的事。她坦言,“真正到了那个时候,已经无法考虑那么多。”当救护车出现时,她很快调整到平时的出镜状态,抓住时机向大家介绍正在转运重症病人的这一幕。
“要做好表达的取舍”
王丹觉得,做记者其实是幸运的,“因为你能比大多数人更早了解到信息。”但信息如何传递与报道,需要记者做好取舍。她在讲述中提到,记者在报道时,除了要报道大家关心的问题,还要报道他们看不到的、但记者发现到的事情。
那个时候,整个武汉其实处在舆论的暴风眼,一举一动都受到全国人民的关注。王丹作为身处武汉的记者,她迫切想给大家传递给多真实的情况。从外地医疗队无人接待到医护人员上班无法保证等一些片面的新闻,她都去做了多方采访,传递更多人的声音、呈现更多事实。
到底应该怎样去报道?这个问题王丹不止想过一次。信息宣传无法做到面面俱到,在同样版面与时间有限情况下,把目光聚焦在哪个点上?“你要找准一个点,这个点必须得是公开公平公正。”
真正去到现场后,王丹发现,其实记者是难以做到完全的客观,公平公正也只能是相对的。怎么快速挑选传递信息,需要现场充分调度能力、需要全面的判断。“这是需要平时做好大量训练,是慢慢练出来的。”
“普通人的努力与伟大”
王丹的镜头下,也记录一些武汉普通人的努力。
给危重症患者做气管切开套管的“气切小分队”队长朱霆,牺牲在岗位上的“中国医师奖”获得者武汉市中心医院“60分贝暖男”医生江学庆,“最美落日照”拍摄者大学生志愿者甘俊超,拉着小推车累计走了一千公里的96年甘肃志愿者屈屈……在她的采访下,每一个故事都闪烁着武汉普通人的光辉。
王丹讲到这些人的故事时,很是动容:他们平凡却又伟大。
在做完所有工作后,王丹并没有停止对疫情的关注,她和同事们又利用休整时间做了武汉医疗专家公益直播。在她看来,这是作为一个媒体人,在疫情期间能做的最好的反馈。
(文/刘晨曦)